当前位置:首页 > 明星会员

明星会员

吴照强

日期:2013-08-09

厚积待远航  风好正扬帆

――记吴照强和他的建新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徐  平

 

 

 

巍巍中华,历史长河里,多少拳拳赤子心,上下求索者,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盛世繁华,苍龙腾飞中,多少志向千里外,人间弄潮儿,以万丈豪情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演绎得精彩纷呈,满目绚烂!

 

17年前,一个不满25岁的青年带着自己在码头卖苦力赚来的2000元钱,从安徽舒城来到了苏州;17年后,他孵化催生了5家企业,拥有了亿万资产;17年间,他累计为国家提供了过亿元的税收,为家乡及苏州的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位幼年时讨过饭,青少年时帮人割过稻子、贩过茶叶、挖过河床、开过山石、修过公路、当过码头苦力的农村苦孩子,硬是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和顽强的毅力书写了一篇做人与做事的不朽华章。

让我们走近吴照强――苏州工业园区建新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去感悟他生命的丰富和完美,去体会他奋斗和拼搏的价值,去发现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第一章蹉跎岁月

 

一 、 还 乡

 

“热烈欢迎各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荣归故里!”

2008年2月12日下午。虽然拂面的春风仍带着料峭的寒意,但挡不住和煦的阳光普洒的阵阵温暖。舒城县政府的大门口一片欢腾,鞭炮、鼓号齐呜,企业家吴照强的车子缓缓驶来……

在县委县政府举行的“舒城县在外创业人士代表新春茶话会”上,吴照强作为特邀代表,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

头一天下午,吴照强赶往阔别多年的老家,当车子刚刚驶入舒城县境内时,看着窗外熟悉而又陌生的黛山碧水,看着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民居,看着似曾相识的乡间小道、田园沟渠……他激动不已,百感交集。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七村八庄的亲友乡邻,以乡人所特有的最质朴、最真城的方式欢迎着他的归来、问候着他的仆仆风尘。老人们迈着蹒跚的步履朝这边走来,妇人们聚集在村口朝这边张望,孩童们带着汪汪乱叫的狗儿,燕子般地从车子屁股后面掠过……这让他感觉到自己像一位得胜归来的将军。

此时时刻,此情此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吴照强的过去充满了多少艰辛与无奈,在打拼的路上踏平过多少坎坷与荆棘呢?

一个人的辉煌,往往就是他过去曾经书写的历史。眼前的沸腾场景渐渐模糊,幻化成另一番凄楚的境地。

 

二、 少 年

 

舒城,地处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位于巢湖之滨、江淮之间。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许许多多风云人物。三国军事家周瑜、抗日名将孙立人、中科院院士刘有成、宋家树等均诞生于这片土地。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山伯,当年居住的梁家庄就在今天舒城县南港镇向山村梁桥村民组。

在县城的西南,流淌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河的源头,有一个叫严冲村大油坊队的地方,1968年10月,吴照强就在这个贫穷衰楚的小山村降生了。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任何一家新生孩子都不会有半点喜气,随着孩子的哇哇坠地,大人们的眉头只能平添几缕皱褶,心头又生出了几多惆怅。

吴照强的父母亦不例外。这已经是吴家第五个孩子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还远未成人。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岁月里,父母一天十几分的工值,无论如何也难以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年幼的吴照强经常被妈妈背在背上出去要饭,因此他总是能第一口吃上妈妈要来的剩饭剩粥,而余下的妈妈并不舍得吃,还要带回去给哥哥姐姐。

这样苦捱了两年后,吴照强的弟弟又匆匆来到这个世上,给本来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一家人再次平添了难以想象的困境。从此,外出要饭的妈妈的背上换成了弟弟,日子就这样无比艰难地一天天过去了。

因家庭极度贫困,哥哥和姐姐们没有一个上过学。几年后,哥姐们逐渐长大,并能够挣工分了,为了让家里有一个能识字的人,父母毅然决定让老五吴照强上学读书。懂事的吴照强无比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放学回来,除了带弟弟、做家务活,青黄不接时还和姐姐一道出去要饭。

5年后,吴照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乡里的初级中学,一家人自是高兴万分,似乎家里出了个祖祖辈辈都没有过的小秀才。

此后不久,轰轰烈烈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潮,吴照强家里也有了自己的责任田,父母的脸上出现了难得的笑容,吴家的一片天空似乎正逐渐晴朗起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的老气管炎病日趋严重,已经不能再从事繁重的田间劳作了。顶梁柱的将倾,不仅令吴家阴云密布,更使得责任田严重歉收。这一年,14岁的吴照强正读初二。

为了帮助妈妈,慰藉老父,减轻哥姐的负担,吴照强课余时间开始偷偷地跟着邻居小哥学习做贩卖生意。从一二十斤的芝麻,到五六十斤的生姜,他上门从农户家里收取,再用自己柔嫩的肩膀挑到街上,卖给饭店商铺或城里的小贩。当他第一次把赚来的3块2毛钱交到妈妈手里时,一家人无不用惊异的目光盯着他,像审问罪犯一样逼问钱的来历。真相大白后,妈妈一把搂住他,轻揉着他红肿的小肩膀,泪流满面:“孩子,不用你挣钱养家,你只要好好读书给家里争光就行了啊!”

穷家的孩子早当家。从此,吴照强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走村串户,正式开始了他的小本贩卖生意。3元、5元、10元,吴照强用自己的那份特殊的艰辛,不断资助着这个贫困的家庭,也在不断的埋怨声中,为家庭带来了些许快乐。

然而,这样边读书边做生意的行为,终究影响了学业。原本成绩名列前茅的吴照强,在初三毕业后,没能如愿考上学校,这让一家人感到无限失望。

 

第二章奋斗的足迹

 

一、 出 山

 

1983年夏天的某日午后,天空似乎突然间阴黑下来,一声巨大的炸雷声将正在午睡的吴照强惊醒。随着这声巨响,屋外尘土漫天,残叶飞舞。紧接着,几滴硕大的雨滴狠狠地砸在廊前的石板上,噼啪作响。转眼间,整个天空都是炸雷的声响,震得人耳朵发麻;锯齿形的闪电,不时冲撞着天空,击打着远处的山崖;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呼啸着从西北横扫而来,天地间立时变得一片迷茫。

刚刚失学在家的吴照强,站在门口,望着这混沌的天地,久久未动,心里一直在想:我要做点什么!那时候,改革的浪潮尚没有波及城市,社会上还没有“打工”这一字眼,但一颗年轻的心已经蠢蠢欲动。

这年夏季,16岁的吴照强特地打制了一把锋利的镰刀,和村里的青壮年们一起出门,利用稻子成熟的时间差,来到肥西县的周边乡村为劳动力缺乏的农户手工割稻子。这是一种承包式的高强度劳动,好强的吴照强为了体现公平,不让他人吃亏,坚决要求按照每人一亩划分,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到半天,吴照强已是满手血泡了,但他不吭一声,撕下一块土布汗巾包住刀把,又拼命地干起来。一天下来,他的劳动所得居然比那些青壮年们少不了多少,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是年冬天,吴照强又打点行囊,和乡人们来到省会合肥整修河床。寒风凛冽,小小的吴照强怕脚板在泥水中冻僵,就在自己的破布鞋外套双草鞋,和大人们挑一样重的担子、跑一样多的路。肩膀压肿了,脚板起泡了,他坚持停下来歇歇。晚上回到工棚,两腿僵硬,腰都直不起来了,想睡个好觉都不能,因为他家穷,没有多余的被子让他带,他只好和别人合盖一床小棉被,盖得了上半身盖不了下半身,睡在稻草地铺上,冻得上下牙直打架,只得将补丁裤子套在身上将就。

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干活就打瞌睡。直到现在,吴照强还能回想起当时走路打瞌睡的情景。

割稻子、修河床,这些都是季节性的活儿,虽然能挣点血汗钱补贴家用,但终究不是长久营生。

1984年,17岁的吴照强经人介绍,和一帮年轻人来到了岳西县。岳西的林业资源丰富,但当时的伐木场均没有外运道路,所伐木材由最先的人抬肩扛,转为后来的板车拉运,因此,大量修建简易的板车路成了当务之需。吴照强一帮人就是冲着这种既简单又能较长期干下去的活来的。

然后,在岳西菖蒲镇、巍岭乡、中关乡等地干了不到半年,前来修路的人越来越多,吴照强他们就逐渐难以接到活了。原来,这种 “好”活一开始被本地人所忽视,后来在外地人的带动下,也纷纷参与,使得吴照强们谋求“长久营生”的计划落了空。捱到将近年底,一帮人不得不卷起铺盖返回家中。

1985年10月初,夏收刚刚结束,吴照强又辗转来到了湖北,在一家石料厂找到了一份炸山采石的活计。这个活的危险性和后来的挨饿经过,让今天的吴照强想起来仍不寒而栗。

那时候,吴照强被分配的活是在山崖上用钎捶打炮孔。一根绳子,一头拴在山顶的树上,一头吊着一块木板,放到半山腰中,吴照强就站在这块距地面100多米、晃晃悠悠的木板上,在毫无安全保护的情况,抡动12磅的大铁锤打钎,只要动作稍有闪失,就将摔下山崖,粉身碎骨。每一眼炮孔打出来后,吴照强都是一身冷汗,外加一身热汗。

就这样,在这种命悬一线的环境下干了近两个月,一个消息传来,令所有人如同五雷轰顶:承包工程的包工头跑了!

这位湖北籍的包工头平时只管工友们吃住,不支付工钱,说是待工程结束后一次性结清。包工头这一跑,一下子把几十号工友逼上了绝境。大家全都懵了,这下该怎么办?!几位工龄稍长的工友因略知包工头的人脉,便分头去找了,吴照强和其他人只能在工棚里等待。然而,四天过去了,没有丝毫音讯。这时,工友们几近断炊,只能每天喝上一顿粥了,大家饿得眼睛直冒金星。年纪大一点的工友便开始走出去讨饭吃了,而年仅18岁吴照强却怎么也抹不开这个面子。到了第五天,当工友们喊吴照强出来喝粥时,他从工棚的二楼上刚一迈出门,就眼前一黑,重重地栽了下来,昏了过去。大家知道这是饿晕的,工友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到一边,强行给他喂了一些粥,半小时后才醒了过来。好在棚房不高,吴照强只受了一点皮外伤,并无大碍。万般无奈之时,他们找到了石料厂的所有者,请求救援。出于人道,这位石料厂的老板发给了每人10块钱作为回家的路费。

吴照强在回家的路途上,意外地碰到了一位叔叔辈的老乡,得知吴照强的遭遇后,给了他15块钱。这可是真正的救命钱啊!

怀揣这25元钱,吴照强没有回家。他觉得这样回家不仅无颜见乡人,更无法跟父母交代,毕竟自己也算家里读书最多的人。于是他又一个人来到了江西,在一个道路建设工地做起了临时工。在这里,他结识了程真华,被他称为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贵人。1986年除夕的前一天,吴照强回到了家中,喜孜孜地将挣到300多块钱全部交给了父母,而绝口不提自己的遭遇。

这一年的春节,吴家人过得愉快而又祥和。

早在1984年5月,国家就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1985年2月又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中国城市改革开放的宏伟乐章拉开了大幕。

此时的打工者队伍已处暗潮涌动之势,只是地处内陆偏远乡村的人们尚无察觉而已。

1987年8月,在家里重操儿时旧业,贩卖芝麻、生姜、茶叶生意已经一年有余的吴照强,由于没有拓展生意的本钱,他又一次收摊歇业。这一次,他把外出打拼的目的地定在了杭州,这成了吴照强改变命运、改写人生的关键一步。

又一个陌生的城市。

站在钱塘江畔,面对澎湃的滔滔江水, 20岁的吴照强叩问着辽阔江天:自己的执着和艰辛能否换来幸运的回报?

在游人如织的西子湖畔,在霓虹闪烁的都市闹区,在古今建筑交错融合的大街小巷,在机器轰鸣的厂区车间……一无技术二无文凭的吴照强啊,空凭一腔热血,哪里才会有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平台呢?吴照强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为了节省开支,吴照强白天买几只烤山芋打发一日三餐,晚上就睡车站、睡桥肚,几晚下来,浑身都是蚊虫叮咬过的红包。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处绝佳的“寝宫”――室外体育馆的看台顶棚。累了一天的他,晚上往看台顶棚上一躺,晚风习习,既凉快又没有蚊虫;遇到下雨,就睡到看台顶棚的下面,很是满意。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吴照强的脚步遍及大半个杭城,但工作仍无着落,他成了杭城里成千上万游荡着的异地民工之一。眼看着腰中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吴照强心急如焚。忽然,一个江边小码头出现在他而视野里,码头货场上来来回回的几十号人让他眼前一亮:码头工人,既不要高深技术,更不需要学历,我年轻,有的是力气,何不去问问?

吴照强终于有了份工作。多年的磨练,虽让他吃尽了苦头,但也造就了一副好身板,这让吴照强在码头上如同一头小老虎,抬石头、挑黄沙、卸石子、扛钢材、搬货箱,干起任何活来都呼呼生风。录用他的小老板喜不自禁。

不久,吴照强就觉得出不对来:每天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劳动后是不像样子的伙食,喝的是江水,住的是江边随意搭起的阴暗潮湿的棚子。长期以往,铁打的身子也会垮下来的,况且得到的报酬也是少得可怜。吴照强几次都想辞职不干了,可转念一想,哪里又是自己的立命安身之所呢?无奈,只好咬紧牙关坚持着。

事情的发生往往只是转瞬间。这一天,码头上来了一船粗大的工字钢,吴照强等8位壮实工友被挑选出来卸货,抬着每根1200斤重的工字钢,从颤颤巍巍的跳板上下船。抬了数十根后,一位工友突然腿一软,跌倒了,其他人迅即扔下木杠撤离,一瞬间,巨大的压力压向走在最前面的吴照强,他立刻就趴下了,粗大的木杠压在他的后背上,使他动弹不得。当工友们把他从木杠下拖出的时候,吴照强已不能行走,肩椎、腰椎、腰肌均严重受伤。就这样,吴照强在工棚潮湿的地铺上,一躺就是半个月,既没有去医院检查,甚至连一张活血止疼膏都没给买。平时,没有工友的搀扶,他根本就起不了身。谈到此事时,吴照强至今仍惋惜不已:我的身体就是那时候搞垮的,现在只要遇上阴雨天,我的腰部就隐隐作疼。

逐渐好起来后,老板却变得冷漠了。吴照强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再在这里干下去了。凄楚的吴照强似乎又走到了尽头,惆怅满腹的他偷偷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吴照强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原在江西修路时认识的本县阙店乡的程真华。程真华比吴照强大十二岁,前两年就来到了杭州,并在3个小码头上承包了装卸的活,手下有近200号人。吴照强来到杭州后不久,程真华就知道了,就因为吴照强在码头上干活特别卖力,从不躲奸耍滑,深受老板的赏识和工友们的赞许。程真华也曾想把这个踏实肯干的小老乡叫到自己身边干活,但是觉得挖人家墙角终究是不好的,于是就一直没吭声。现在他来了,二话没说就把吴照强接走了。

为了让吴照强继续养伤,程真华在自己的码头里给他安排了较轻的活,并在生活上和爱人一起给予全力照顾。吴照强逐渐好了起来。为了报答程真华的知遇之恩,吴照强又开始拼命地干活了。然而,毕竟自己的身体受过伤,经常晚上回到工棚就流鼻血。可这些,他没让程真华夫妻知道,每天依然从事着长时间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

采访中,吴董事长仰起脸让我们看他的鼻孔:“看到没有?我的鼻孔里是没有鼻毛的,就是那时候经常像扭鼻涕一样地扭鼻血,把鼻毛都扭掉了,再也不长了。”听得我们一阵阵的心酸。

程真华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便给吴照强安排了兼做会计的工作,不再让他去干重体力活了。程真华说:“现在首先要减轻你的体力劳动,其次让你兼做会计工作,我就可以多给你发一份工资,其他人也不会说什么”。程真华夫妻将吴照强看成了自家兄弟,吴照强说他一辈子都要感激这对好兄嫂。

时常地,程真华晚上会来到工棚,与吴照强睡在一起,无数次地跟他讲在社会上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跟各色人等打交道,将自己多年积累悟出的经验和盘托给了吴照强。吴照强只是入迷地听着,像聆听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1989年,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让吴照强惊诧不已。这一年,程真华夫妇决定,将自己一个码头的装卸承包权无偿让给吴照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被吴照强赶着了。在万般推辞之后,吴照强拗不过程真华夫妻金子般的助人之心,找来一批外地民工,又从家乡邀来了一批青壮年,开始了自己的营生。吴照强有了自己的码头,迎来一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逆转!

深知工人艰辛的吴照强,虽然最高峰时手下也有近百人,但是几年后,他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第一,他不会无休止地给工人安排超负荷的劳动量;第二,他悄悄地大幅度提高了工人的工时工资。他在工友会上说:“我这样做其实是违反行规的,一旦传出去,其他的码头就没办法干了。我既不想对不起跟我拼命的工友们,更不想对不起与我有恩的兄长。谁要泄密,坚决开除。”此时的吴照强虽然是老板了,但是在货场上,他仍然是一名普通工人,和工友们一样地干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还在童年时就在学校外偷听会的一首诗。随着岁月流逝,吴照强慢慢地懂得了外面的一些事了,逐渐明晰了人生的价值和内涵。他的心里萌发了一些模糊的设想,产生了一些和以前不一样样的信念。1992年,已经25岁的吴照强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体不再垮下去,抑或为了那模糊的设想和信念,就像他当初得到这个码头一样的意外,他把码头无偿交地给了一位下属,从码头上悄然隐退了。

 

二、 起 步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邓小平像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随着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中国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从高原、平川,到西双版纳,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中华民族每一平方米的国土上,都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沿海地区的扩大开放,全国各地农村里的热血青年纷纷离乡涌向陌生的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打工潮呈现波澜壮阔之势。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东方水城――苏州。这座原中国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都是超前的。如今在改革大潮中,她正以百倍的热情和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八方志士。

1992年6月,一位拉板车的青年出现在苏州的大街上。他是当时千百万打工族中的一员,普通极了;可他又是已经拥有9年打工历程的“老打工”了,极不普通。他就是打不垮的吴照强。

“就是不甘心!”吴照强说。当他再一次离乡背井,双脚踩上苏州这片土地时,他的心情有难言的复杂。但本能的感觉告诉他,这座陌生的城市可能就是他事业的真正起点。

采访中,吴总跟我们说了这样两句话:一是“给人拉板车,虽然仍然是出粗力的活,但是比起杭州的码头来,还是轻松多了,我干得游刃有余。”二是“我这次不是为了拉板车而来的,因为拉板车既可以挣一份生活费,又可以走街串巷,寻找机会。”我们不禁为吴照强对理想和信念的那份永不泯灭的追求精神所感动。

苏州的拉板车生涯过了不到一个月,吴照强的第二个贵人出现了。

这天,吴照强正拉着一车货在树荫下歇息,一位姓袁的苏州本地人悄然凑过来:

“你是外地来的吧?”

“是啊。”

“你们当地人在这里的多吗?”

“有不少。”

“我们公司现在有一批房屋拆迁的活,你看你能不能组织到人干?”

“那当然可以啊!”

吴照强毫不犹豫地应允了。潜意识中他知道,机会可能真的来了!

第二天,吴照强就跟着这位袁姓的人来到了他们的公司。老板也是个很直爽的人,开门见山地说:

“现在有3000平方的房屋拆迁任务,这个活你要是能干,我给你13元每平方。如果干好了,以后我们继续合作。”

“行,行!没问题,没问题!”

“那好,你现在交3万元押金,这个活就归你了。”

吴照强猛一犹豫,3万块!我哪来的这么多钱啊!但是为了不失去这样的机会,他没有让老板看出自己的惊异,忙说来苏州时没带这么多钱,请允许几天时间回去取款。这个开明的老板同意了5天后缴款。谈妥了。

走出门后的吴照强,眼前迷蒙的天空原来是那么的湛蓝,酷热的阳光原来是那么的美好。他几乎像风一样地跑回了住地,辞去了拉板车的工作,回家筹钱、拉人去了。

吴照强的准岳父原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后来又当了村干部,家里还开了个代销店,家境比一般人家要好。他们非常支持吴照强干好这件事,倾尽所有借了1.5万给吴照强,再托亲拜友借了一点后,吴照强又跑到杭州,终于凑足了3万元保证金。

拆迁工程如期开工。属于吴照强真正的事业由此起步,吴照强人生价值的砝码从此开始逐渐加重了。

 

三、 创 业

 

市场经济中,每一位成功者的创业史都是一部辛酸史,只是经历不同而已。

吴照强带着他的同乡和外地打工者,把整个拆迁工地干的如火如荼,工程进度远远超过计划要求,请吴照强来干活的那个公司老板自是喜不自禁。房屋拆迁中,难免会遇到被拆迁户的刁难,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吴照强都设法依靠当地派出所自行解决,从不将问题和困难上交给发包工程的公司。这体现了吴照强在创业初期就表现出的高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前一周圆满完成拆迁任务,第一仗打得特别漂亮!吴照强深得发包方的赞赏,及时结算了工程款。除去开支、开掉工资、还掉借款,吴照强净赚7000多元!

攥着这厚厚的一沓钞票,吴照强兴奋不已,几乎一夜未眠。回想自己曾经为10元钱差点被饿死,累弯了腰砸断了背一年也只能挣得几百元,就是干码头小老板时,一年下来也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吴照强感慨万分。

殊不知,吴照强打的第一仗不仅赚了钱,更重要的是打出了难能可贵的商业声誉。紧接着,更大的第二笔生意就来了。这一次,吴照强居然赚到了9万元!现在提起,他还是无比的激动:“那时候在我们农村,就是万元户也不得了啊!这在我的打工生涯中是一次跨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它一下子振奋了我的精神,激发了我的无限遐想。”

1993年,吴照强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工人达到100多人。为了扩大业务,那一年,他共向亲友借了20多万作为工程保证金;那一年,他一共赚到了近30万元。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跨世纪宏伟开发工程─―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正式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

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配合。通过近两年的打拼,吴照强已经拥有了“地利”和“人和”两大优势,现在“天时”来了,想不成功都难。

现在的吴照强已经是直接跟政府的市政部门打交道了。在飞速发展的市政建设中,吴照强很能体谅政府的难处。政府有钱时他干,政府没钱时他也干,而且是不干则已,一干定会全力以赴干好,干圆满。这让政府主管部门很是满意。如此良性循环,吴照强得到拆迁工程的机会越来越多,业务量越来越大。

有人说,吴照强可能是从小到大吃的苦太多了,遇到的挫折太多了,所以在他起步创业的时候,便是如此的一帆风顺。这或许是冥冥中有一种因果关系使然。

 

四、 发 展

 

一个城市的房屋拆迁总量毕竟是有限的。到了1996年下半年,整个苏州的拆迁任务量就开始萎缩了。面对手下的百十来号人的生存,面对自己事业的发展,吴照强开始运筹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了。

经人撮合,吴照强与苏州二建开始了商谈,欲挂靠该公司改行从事工程建设,不久便达成了协议。许多人说,此事的成功,完全源于吴照强近年来已经名声在外的勤奋踏实的做事风格和真诚直率的为人品质,与自身实力关系甚微。吴照强也深有感触地说,做人乃为成事之根本,一个人要想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凭着这一点,吴照强一边仍然抓住拆迁工程业务不放,一边开始涉足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

虚怀若谷,不懂就学,是他的又一优点。对于修路,他说,虽然当时有工程师、施工员,但毕竟自己不内行不行。于是他就白天跑工地,晚上啃书本,还不时向人请教。一些优良工程、样板工程不断从他的手下呈现出来,吴照强的事业如日中天。

然而,“寄人篱下”的日子毕竟会有一些蹩脚。1999年,有朋友提醒,要想永久立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是当时的吴照强对自己开办公司还是非常茫然,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毕竟我只有初中文化,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就不仅是干活了,其规范管理、合理用人、高效运作、社会关系等等,能力所不及啊。我是个一辈子打工的人,之前大家叫我老板,那是抬举我,其实我充其量也只是个队长罢了。特别是做市政工程,要想做出自己的品牌,得到社会的认可,谈何容易?吴照强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顾虑绝不会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吴照强的思维是:三思而后行,厚积而薄发!

2001年9月8日上午,苏州工业园区东兴路5号,炸响的鞭炮震耳欲聋,腾空而起的烟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画出无数个美丽的图案,“建新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在谈到自己的公司名称时,吴照强说,我们就是要通过百倍的努力,在新的起跑线上,构建新的蓝图。如今一座巍峨的“建新蓝大厦”已经在昔日公司的旧址上拔地而起。

吴照强的建新蓝公司一开始只是三级资质,后来升格为二级资质。当时由于苏州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量非常大,引得许多国内大公司前来招揽工程,诸如中建、中铁等建筑行业的大哥大,都成为了建新蓝的竞争对手。吴照强凭着多年树立起来的社会信誉,居然也能够在大哥大们面前分得一杯羹。这不能不说是吴照强的过人之处。

随着公司发展的日新月异,吴照强相继成立了装饰工程公司、文化传媒公司,还参股了一家房地产公司。2006年3月,投资4800万元,在安庆怀宁建立了化工公司,同时在家乡舒城县投资近千万元成立了建材公司。他的事业已经步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轨道。

17年来,他凭着自己高尚的人品、顽强的毅力、卓越的智慧和诚信的态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成功地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第三章归去来兮

 

一、 反 哺

 

如今的吴照强已是苏州市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六安市舒城(苏州)协会会长。

吴照强特有的身世和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弱势群体的艰难,感受到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诚挚爱心。因此他一直在力所能及地默默为弱势群体做着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1995年,捐助家乡学校 3万元;

1998年,捐赠4万元,并动员另外两位老乡各捐3万元,共10万元,为家乡派出所买了一部车;

2003年,非典期间,捐助苏州娄封镇政府5万元;

2004年,在电视上看到安徽受了水灾,打电话回公司,让公司里的人向灾区捐了10万元。

2005年,捐资8万元,并动员另一老乡捐助8万元,共16万元,兴建了家乡的一条路;

2007年春节期间,捐助1万元,给家乡一个得白血病的孩子;

…………

这期间,最感人的应该是2007年春节前救助一位老乡了。这位老乡在别人的工地上干土方工程,因塌方受重伤。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即向其亲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老乡的妻子及在场的家属们都已经在准备后事了。吴照强知道后,带着钱火速赶到了医院,他对医生说:“要多少钱我给,只要你们能把他全力抢救过来”。这位老乡终于在鬼门关溜达一圈后又回来了。当时吴照强在医院给他建了一个专门账户,到老乡出院时,账户上仍有8000元没有用完。救回老乡这条命,吴照强花了20多万。后来老乡家里来了几位亲属代表,哗啦一下全部给吴照强跪了下来,一位长者说:“我们确实无以回报,只想按照农村人的规矩,给你磕个头,以谢救命之恩”。

 

二、 好人・本色

 

吴照强无疑是成功的。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与朋友们交谈中,他朴素的语言不时闪烁出思想的火花,给人以启示。

他说:“要说秘诀,我认为做事首先要脚踏实地,同时,要学会做一个好人!”

他还说,当老板要有四“得”:工程干完,对方确实资金困难不能支付工程款的,要“等得”,不能动辄兴讼起诉;当对方对自己有误解,发脾气时,要“忍得”,不能贸然发火,把关系搞僵;社会上一些闲言碎语、是是非非,员工们有点儿牢骚,要“呕得”,不可意气用事,出口伤人;当积累了一定财富,要“舍得”,不可放任自己,肆意挥霍。有此“四得”,企业就会长盛不衰。

关于做好人,这里有一些感人的事例。

在苏州及周边打工的老乡有数以千计,这些老乡没有不知道吴照强的。平时总会有一些老乡在外混不下去了,就找到他,要求到吴照强公司来做的,他都会一一收下,即使是公司不要的人的时候,他也从不拒绝;不愿意再在外面打工的,他就发给路费让其返乡。一开始都是一些熟悉的、或者沾亲带故的老乡来,后来陌生的老乡也不断找来了。有一天晚上8点多钟,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找上了吴照强的家门,当时他在工地还没有回来,家中只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妻子一开门发现一位中年男子木讷地站在门前,着实吓了不轻。问清缘由后,妻子倒茶让座,热情接待着。少顷吴照强回来了。原来这位陌生的老乡刚出来不久,还没有挣到钱就得知老父亲病重急需返回,无奈盘缠已尽,听说吴照强是个大好人,就硬着头皮找来了。吴照强给了他300块钱,还从家中找了些营养品让他带回去,老乡感激涕零。

在他手下干活的员工,月工资都比同类企业高,年终还有不等的红包;员工因故辞职的,除了结清所有工资奖金外,还另外发给返乡路费。

与人交往时,他不计人恶,专记人好。吴照强身上,没有一点奢华的作风和大老板的霸气。他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本色。有时他的车子用于公务了,自己出门办事,还搭坐“摩的”。

一些人羡慕他的成功,认为当老板收入高,生活得潇洒,很有价值。他却始终认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并不在于个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他曾对一名心理不平衡的基层官员说:你们在党、政、群机关工作的人,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的效益好了,为国家缴税也多了,这就是你们的贡献!这样,国家才有钱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其实,作为一名拥有巨额财富的企业家,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近十多年来,无论是过去年轻时候,还是现在人到中年,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事业和学习上。从1993-1998年,他通过刻苦学习,顺利拿到了苏州大学建筑学和管理学双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跟员工开玩笑说,我现在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凭,社会经验方面的硕士。

他的优秀品质,为公司上下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他的人格魅力,在所有员工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公司上下正气十足,形成了现代企业所特有的精、气、神之内涵。

他说无限感激自己的妻子袁增凤。这么多年来,自己早出晚归,没有丝毫时间照顾家庭,她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说从小家庭殷实、相对娇惯的她,跟着自己吃了不少的苦,默默地相夫教子,是个真正的贤妻良母。如今儿子吴晓峰已经是苏大附中的高中生了,品质优秀,成绩优异,成了这个“好人”家庭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在艰苦的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现在的吴照强能够从容自如地驾驭市场风云,引领着自己的企业航船在商海里纵横捭阖,打造着自己企业的品牌,成为诚信、率真、善良和学习型的当代新徽商的杰出代表。

 

尾声:脚步,永不停歇

 

当前,苏州市委市政府正举全市之力,奋力开创苏州“三区三城”发展新局面。“三区三城”建设就是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围绕着这个总定位、总方向,苏州工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期即将到来。

如今,蓄势待发的吴照强正迎合苏州乃至全国发展的大趋势,着力打造又一艘集团旗下的舰艇――房地产业,汇集已经扬帆起航的建筑业、化工业、建材业、文化传媒业等,一只现代化的集团军正在统一的号令下乘风破浪,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进发!

蓝图已经绘就,集结号业已吹响;

厚积待远航,风好正扬帆!

让我们共同祝愿吴照强和他的建新蓝集团骏业生辉,悠远流长……

会长致辞
聂长岐,已经成为江苏鑫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掌管着鑫旗建设近10多亿的年产值。自2008年成立以来,七年间,鑫旗建设从无到有,在聂长岐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年轻而有朝气的现代化企业。而聂长岐也在苏州建筑业内...详情
会员中心
苏州安徽商会商会办公室0512-68703110、68701106

请选择申请方式!

1.按照提示在线填写入会申请在线申请

2.下载打印电子档,手动填写后邮寄至商会下载电子档

您可以登录网站,我们会在5个工作日之内通知您申请结果。通过申请您可以拥有更多会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