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事会成员

监事会成员

实打实的“全能王”

张文连

 

 

滚滚长江东流水,壮美山河哺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为中国带来一个又一个华美宏章,“大江东去浪淘尽,数不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跨一代的人物总是在“百舸争流”的时代中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为世所叹的奇迹!

杜全能,就是在这个充满竞争时代中诞生出来的一个奇迹。他善于抓住一切机遇,以超人的胆识和辛勤不断地开拓,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逐步成为为人所知的红叶装饰公司老总,演绎出一个个励志传奇故事。

1968年,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兴隆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出生了。他就是杜全能。那个年月,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来形容并不算过分,所有人的生活都拮据得不能再拮据,杜家也是一样。

杜全能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母亲和姐姐劳动一年的工分,勉强维持着一家六口的生计。村里人谁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杜家那个光着脚丫在村里玩耍的小男孩――杜全能,却在大城市里干出了一番他们无法想象的大事业。

 

走向成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俗语在杜全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杜全能开始记事起,父亲杜公胜已是当地生产队的队长。五、六十年代全国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热潮,深深鼓舞和激励着当时的年轻人,杜公胜凭着自己的率真、诚实、勤勉,赢得了群众和上级的认同,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生产队队长。耿直、实干的父亲带领全队人将庄稼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十里八村的人提到杜公胜无不竖着大拇指,大家都很敬重队长的为人。在杜全能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十分能干、十分正直的人,兢兢业业,从不以权谋私,从不因为是生产队队长而往家里捞任何好处。

父亲的正直纯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杜全能,这也是他能走出小山村,闯出自已的一片天地的根基所在。

杜全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放学后,放下书包就拿上背篓去打猪草、放牛,给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杜全能在无数次的打猪草、放牛,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活中,慢慢成长,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

1991年,经媒人介绍,23岁的杜全能与距离一里多路的朱纯桂相识并结婚,过上了普通的农家生活。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却让杜全能有些迷惘。他常常对着天空发呆,他思考着自己将来的路。

“树挪死,人挪活”,杜全能用一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话,时刻寻找着自己前方的路标。结婚第二年,杜全能卷起铺盖走出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开始走上真正的事业征途。

杜全能事业的第一站――舒城县城。

经亲戚介绍,杜全能进了舒城针织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杜全能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在厂里站住了脚跟。稳定的收入让杜全能衣食无忧,贤惠的妻子将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生活让村里的很多人羡慕不已。杜全能的心里也绽放着一朵朵花,平静而美好的生活让他感到欣慰。

199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破产改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数以万计的小型国企或破产改制,或直接倒闭,舒城针织厂也未能幸免。

舒城针织厂没了,杜全能又回到村里,拿起锄头继续料理那一亩三分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常夜半三更,杜全能思索着,是抬起前进的脚步到宽广的世界里继续闯荡,还是一辈子甘愿蹲在山沟里?这一次,他决定赌一把。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杜全能收拾好行装,带着妻子,头也不回地踏上了人生另一个未知旅程。

 

苏州寻梦

 

苏州,一个陌生的城市。杜全能下火车的那一刻,握着妻子的手,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干出点名堂。妻子站在杜全能身旁,坚定地看着丈夫,她相信自己托付一生的人。

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坚强的女人,妻子朱纯桂就是杜全能背后那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女人。

火车是深夜到的苏州。夫妻俩翻遍口袋,去掉两个人24块8毛钱的车票,他们仅有的家当就是3块多了。杜全能看着陌生的人群,又看了看手里薄薄的3块多钱,开始犯难了。杜全能自己倒无所谓,坐在哪个墙角猫呼一夜也就打发了。可是,妻子呢?杜全能急得脑门直冒汗。妻子朱纯桂看出了丈夫的想法,没有多说一句话,直接拿着行李,在火车站找到一个没有人的石凳坐了下来。那一晚,杜全能和妻子就互相偎依着在石凳上睡了一夜,妻子靠着杜全能取暖,没有一句怨言。杜全能一直不能入睡,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能让妻子受这种苦。

第二天一大早,走投无路的夫妻俩只得去投奔亲戚。古老的园林城市,形形色色的古建筑,美丽的苏州让夫妻俩放慢了脚步,凝重的表情越来越放松,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脸上。

路过北寺塔时,从乡村走出来的杜全能被这座古老的塔深深吸引住了。虽然饥肠辘辘,杜全能还是坚持要在塔前和妻子合影留念,他要永远记住寻梦开始的那一刻。打听好一块钱照一张快照,杜全能决定只照一张,于是,找来了一个照快照的人。站在古塔前,夫妻俩激动万分。照相的人要求杜全能夫妻俩变化各种姿势照了好几张。老实纯朴的杜全能以为对方多照几张,然后从中选出一张最好的。结果,照完后,对方却要收杜全能5元钱,他一时茫然无措。那是杜全能第一次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冷漠。杜全能揣着仅有的3块多钱找到了附近的民警,说明了事情的缘由,要讨个公道。经过民警的调解,杜全能最终还是拿出了身上仅有的3块钱中的2块5毛钱。

此时,夫妻俩的心情一落千丈,他们仿佛看到了接下来他们即将要面对的艰难,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也许还有更多更多头疼的问题。依靠剩下的几毛钱,杜全能夫妻俩终于找到了亲戚,有了暂时落脚的地方,不再露宿街头。

没有一技之长,更没有关系可依,想在苏州生存下去谈何容易。

但年轻的杜全能有的便是力气,为了能在苏州生存下来,他来到了建筑工地上做起了临时工,干的都是些力气活。

只要向着目标前进,即使不走直线,时间要长一点,花的精力要多一点,但是只要向目标一点点迈进,总有一天会走到目的地。依靠勤劳踏实的性格,杜全能的名声很快在工地上叫响了,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来自安徽小伙子,不怕苦不怕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很快,一位河南老板曾文源把目光停在了他的身上。

曾文源看着杜全能在工地上默默地劳动,从不偷工减料,从不藏奸耍滑,只要交给的任务,一定圆圆满满的完成,就对这个年轻人另眼相看起来。时间一长,老板曾文源和小工杜全能就成了朋友。

经曾文源介绍,杜全能不久就有机会进入了以“香山帮”匠人为主体的香山古建公司。幸得贵人相助,杜全能自此与建筑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打实的人生态度,实打实的建筑成果,铸造了实打实的杜全能。虽然经验不足,但是有着肯学肯干的精神,杜全能从进入香山古建公司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学习和磨练。

进入这样一个苏州知名建筑企业劳作,杜全能很兴奋,也很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从基础的小工做起,诚诚恳恳、埋头苦干地工作。那时的建筑工地上使用塔吊向高层搬运材料和现在的塔吊向高层搬运材料不一样,当时,搬运几百斤的砖头和水泥大都得靠肩扛人抬,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一天5块钱的工资,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杜全能心里却很满足,他知道,他已经可以在苏州站住脚了。

干的虽都是力气活,杜全能的脑子可从没闲过。短短一个月时间,随着对工地各个环节的逐步了解,敏锐的直觉告诉杜全能,他能做的活还有很多。那时候,在建筑工地上,老板和瓦工多,小工太少,老板找人抬砖头、瓦片,时间总是来不及,他就自告奋勇和老板商量,把这些容易计件付酬的抬砖头、瓦片的活全部揽下来,他晚上加班把第二天要用的材料一点点背上去,白天还照样上下班。这样,老板既没有无任何损失,还能节约时间,加快工程的进度,何乐而不为?老板欣然答应。于是,杜全能就承包了所有搬运建筑材料的苦力活,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到凌晨。

从此,当其他工人晚上6点半下班吃饭休息的时候,工地上仍然少不了杜全能忙碌的身影。夕阳将金黄的色彩撒在杜全能流着一层汗的身上,杜全能的滴滴汗水成了一颗颗璀璨的金珠。

劳累了一天的杜全能,回到家常常是筋疲力尽,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一句话也不多说。她努力把家务做好,让杜全能一到家就有饭吃,有水喝,有澡洗,有干净的衣服换,有舒服的被褥睡。她所能做的就是让杜全能放下所有的后顾之忧,专心做好自己的事。这段时间的艰苦历程让杜全能终身受用,这使他在以后的公司经营中能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从而迈过一道道沟,跨过一道道坎。

搬运建筑材料的承包工作,为杜全能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平均每天的工资能拿到20元,比当地的高级瓦工收入还要高。半年时间转眼过去了,既肯吃苦又善于动脑的杜全能很快获得了老板的赏识,被提升为施工员,成为工人们的“领班”。职位的提升为他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培训机会,这也是他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期盼的,对于建筑知识早已是如饥似渴。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杜全能觉得既然进入了建筑业这个领域,对这一行的知识就得烂熟于心。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杜全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建筑知识,不仅熟练了建筑材料的采买、配料,连建筑图纸杜全能也能看懂了。工友们常常竖起大拇指说“杜全能都快成‘全能王’了。”

1995年下半年,杜全能又获得了很好的学习历练机会。公司派杜全能参加了南京夫子庙维修项目的工作,承担该项目的油漆班班长。三个多月的时间,杜全能对古建筑维修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古建筑估价、配色,雕龙画凤……都难不倒杜全能了。学到那么多新知识,杜全能心里乐开了花。

当杜全能还沉浸在从南京归来的喜悦中时,香山古建公司传来消息说公司要重新整体改制,外地工人一律辞退不用。

原本应该发愁的杜全能却显得很淡定,他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告诉自己,是时候行动起来了,创业去!

经过在苏州建筑行业2年多的摸爬滚打,尤其在苏州古建公司施工员和油漆班班长位置上的磨炼,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杜全能具备了单干的实力,早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正打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呢。

说干就干!1997年,杜全能找到一个搞土木工程的朋友合伙办起了建筑装饰公司。说是公司,老板加办公人员加施工人员,一共才十几个人。不过,就是这十几个人,打开了杜全能创业的大门。

上天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凭着一身“武艺”,杜全能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他带着十几个施工人员凭着“有约即必履行,既行即必出众”的信条严格考核、严把质量关,赢得客户的青睐,开始在苏州大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装修工程遍地开花,杜全能的公司如鱼得水,生意做的有声有色。由于工作认真,工程做得好,每一个工程干完,下一个工程就主动找上门来,“杜全能”这个名字在苏州建筑业终于打响了。

 

破茧成蝶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杜全能的事业也越做越大。事业做得越大,杜全能越发觉得“游击战”不是长远之计。

在一个品牌为王的时代,品牌,就成了竞争的筹码,成了无形的推进力量。

杜全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平静,他在思考明天的路,他想有自己的品牌,他想破茧成蝶在阳光下翩翩飞舞。

杜全能说服了合伙人,东拼西凑了30万注册资金,走进了工商局,苏州红叶装饰有限公司由此诞生。

杜全能的老家在合并到春秋乡之前叫枫香树乡,是全国民歌之乡,全乡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哼唱民歌。而枫香红叶是杜全能午夜梦回最多的风景。是啊。人走的再远,根永远在自己的家乡。红叶,是杜全能最家乡的情思。这份情,也将伴着杜全能在他乡走的更高、更强、更远。!

红叶在杜全能的梦中纷飞,杜全能醒来,干劲十足。

十多年过去了,杜全能至今对公司的第一笔业务记忆犹新。苏州军分区第四干休所的一个老干部拍下了一个古建筑,想要找人装修。古建筑的装修,不像现代建筑那么简单,很多古老的工艺有技术的工人才能完成。老干部四处打听有名的古建筑装饰公司,朋友把刚刚成立的红叶装饰公司介绍给他。老干部怕杜全能经验不足,有些怀疑。经过多方打听,又去了几家装饰公司进行对比,老干部还是被杜全能的踏实打动了,把这个项目交给了红叶装饰。

杜全能深知项目得来不易,十分珍惜。装修的过程,杜全能倾尽全力,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斟酌,生怕给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事业抹一点黑。三个月过去了,杜全能把一套古色古香的房子完整的呈现出来时,老干部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红叶装饰公司成立后的第一项目,杜全能赚了十几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半个月的相处,老干部给杜全能的评价是踏实能干、值得托付。于是,老干部把这个自己认为值得托付的人介绍给了需要装修的朋友们,杜全能的业务一笔接着一笔,红叶装饰公司在苏州建筑装饰业界是小有名气了。

杜全能常常给自己的员工们讲自己的经历,不是诉苦,不是炫耀,他只是想让员工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装饰公司越来越多,恶性竞争更是不可避免。为了得到一个投标项目,很多建筑公司通过关系进行暗箱操作。身在异乡,杜全能没有四通八达的关系网,他能做的,只是把老本行做好,在工程的质量上跟同行们一比高下,保持他一贯坚持的品牌信念。为了得到一个项目,杜全能常常和员工们一起修改设计方案,一遍遍拿项目给老板看,如果不满意,一遍一遍地修改,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如今,红叶装饰公司总资产已达2000多万,在装饰行业中树起了一个品牌,主要以高科技生产厂房,高级办公室、园林、游乐场、大中型玻璃幕墙工程、铝板幕墙工程等其它大型专业装饰工程为主,先后被评为“苏州市环保型装修装饰试点企业”、“苏州市装修装饰优秀企业”、“苏州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杜全能在苏州闯荡出了自己的品牌。

说起这十几年的苦与累,杜全能只是微笑,他说他喜欢妻子的一句话“什么苦啊累的,早忘记了,记得的,都是高兴的事” 。杜全能爽朗的笑声仿佛在告诉我们,也许明天他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他实打实的跟人相处,实打实的干活,做出实打实的成绩,他什么都不怕。

奇迹就是由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创造的,清水长流,青山依旧。明天属于像杜全能这样实实在在、兢兢业业的人!

会长致辞
聂长岐,已经成为江苏鑫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掌管着鑫旗建设近10多亿的年产值。自2008年成立以来,七年间,鑫旗建设从无到有,在聂长岐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年轻而有朝气的现代化企业。而聂长岐也在苏州建筑业内...详情
会员中心
苏州安徽商会商会办公室0512-68703110、68701106

请选择申请方式!

1.按照提示在线填写入会申请在线申请

2.下载打印电子档,手动填写后邮寄至商会下载电子档

您可以登录网站,我们会在5个工作日之内通知您申请结果。通过申请您可以拥有更多会员功能。